案例

案例1﹕今年44歲的曾小姐﹐性格十分敏感﹐痛恨母親取笑她的長相﹐多年來抑鬱﹐青少年時常常腸胃不舒服﹐嘔吐﹐ 15歲時被診斷患有憂鬱症﹐長年服用抗憂藥。在美國海軍軍艦上工作近20年﹐生活規律﹐結婚後回到陸地覺得不適應複雜的環境﹐第一次婚姻維持一年﹐第二次維持兩年﹐目前想再回去軍艦工作。

 

案例2﹕曾小姐的母親是個歌唱家﹐年輕時生活浪漫﹐於更年期之後﹐才被診斷有憂鬱症﹐每日服用抗憂鬱藥﹐只要剛服過藥﹐心情就很愉悅。她的女兒(見案例1)﹐她的兩個姐妹﹐與她們的母親皆罹有憂鬱症﹐可能有家族性遺傳。

 

案例3﹕一個美國心臟科醫師的兒子﹐自小即表現優異﹐因為成長的過程太順利﹐出了社會以後﹐對挫折的忍受力較低﹐三十歲不到﹐即罹患憂鬱症﹐病情反反復復﹐經過十幾年才完全痊癒﹐在這段時間裡﹐他的母親因擔憂也得了憂鬱症﹐心臟科醫師的家裡有兩個憂鬱症患者﹐日子只有疲於奔命。

 

案例4﹕高智商的蘇律師﹐小時就被送去資優學校就讀﹐從初中直接跳級到大學﹐在大學裡﹐因為年紀比同學小太多﹐交不到朋友﹐欠缺社交能力。在律師事務所多年﹐因為沒被擢升為合夥人﹐鬱鬱寡歡﹐得了憂鬱症﹐在家休養兩年﹐重新出發後﹐在另一家律師事務所得到重用﹐名利雙收﹐現已完全痊癒。

 

案例5﹕吳先生在台灣是個音樂家﹐移民到美國後改行學會計﹐取得會計師執照後﹐妻子卻提出離婚﹐在漫長的分居與離婚過程中﹐父親過世﹐他更加傷痛﹐竟得了憂鬱症。兩個稚幼的女兒因為多半時間是岳母在照顧﹐與他的互動竟越來越差﹐一日他在電話上與妻子發生衝突﹐妻子報警說他威脅她﹐警察將他送到精神病院拘留五天﹐出院後他萬念俱灰﹐在居處自殺了。

 

案例6﹕60年代的台灣﹐蔡同學就讀國中時﹐成績十分優異﹐常常是全年級第一名﹐但高中聯考是以北一女那年錄取的最低分考上﹐從此她就一直擔心在北一女的功課將無法趕得上其他同學﹐更遑論名列前茅﹐讀了一個學期﹐她就得了憂鬱症﹐在家休養兩年﹐後來選擇專科學校就讀﹐避免聯考壓力。

 

案例7﹕聰明美麗的鄰居唐小姐﹐離婚後帶著獨子生活﹐獨子才剛開始上班工作﹐她欣慰地說她的責任已了。唐小姐平日都是笑嘻嘻的﹐很健談﹐只是有時和別人約好見面﹐之後卻會因其莫名的頭痛而取消﹐有一天她竟然自盡了﹐所有認識她的人都很錯愕﹐才知原來她有很長的憂鬱症病史。

 

案例8﹕勤奮聰敏﹐懂得理財的金女士﹐投資房地產積累可觀的財富﹐中年時就毅然退休享受人生﹐看似生活無虞﹐悠閑有餘的美滿家庭﹐只是丈夫健康不佳﹐兩個兒子剛進大學還不適應新環境﹐母親有阿茲海默症多年﹐她突然覺得安排就緒的生活竟失控了﹐得了輕度的憂鬱症﹐但她意志堅強﹐為了家人﹐所以積極就醫治療﹐一個月就痊癒了。

 

案例9﹕個性平和開朗的鍾先生﹐和妻子感情不睦﹐但非常寵愛子女。因工作關係長駐大陸20餘年﹐在台的合夥人帳務不清﹐於是聯合其餘的合夥人訴訟﹐自私虛偽的岳母為了保障女兒的財產而介入﹐鍾先生承受極大的壓力﹐睡不著﹐這裡病﹐那裡痛﹐就醫診斷為憂鬱症﹐服抗憂藥﹐同時積極運動﹐數個月後痊癒。

 

案例10﹕幼年時的Ju成天胡思亂想﹐身體不好﹐多愁善感﹐對周遭的一切都不滿意﹐一不順心﹐就哭泣不止﹐對未來悲觀﹐擔心自己會生病活不了﹐幸好上學以後﹐心情變得開朗﹐喜歡學習新事物﹐加上每天走路上下學有運動﹐身體亦漸漸轉好。

Search Website

Keywor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