調理健康包括調身與調心﹐調心就是調理情緒﹐除了要懂得如何疏解壓力之外﹐避免情緒低落有兩大原則﹕
一﹑避免過度亢奮﹕
忽喜忽悲或震驚哀慟決非好事﹐但很少人知道﹐過度亢奮之後情緒也會低盪﹐因為這是能量的自動補償﹐是故很多藝人嗑藥﹐因為在高亢的舞台表演過後﹐心情常常莫名地陷入低潮﹐為了振作精神﹐借助藥物往往上癮。
古之聖賢怎麼教導呢?
儒家﹕不以物喜﹐不以物憂
佛家﹕居一切時﹐不起妄念﹐於諸妄念﹐亦不熄滅﹐住妄想境﹐不加了之﹐
於無了之﹐不辨真事﹐乃隨順覺性
道家﹕寵辱不驚﹔及吾無身﹐吾有何患
二﹑滅性非道﹐故動之﹕
有人修道﹐修到心同枯木﹐這是因為沒有源頭活水進來﹐成了死池一灘﹔反之﹐得道的心靈應是空明活潑而趣味盎然﹐所謂恬淡而不偏枯。
古之聖賢怎麼教導呢?
儒家﹕天行健﹐君子自強不息
佛家﹕佛心即初心﹐人人本自具足
道家﹕孰能安之久﹐動之徐生
如果以上奉行不綴﹐卻依然精神不振或輕躁﹐那可能是潛伏的躁鬱﹐不似過度亢奮之後導致的情緒低盪﹐而是承受微小的壓力已有相當的一段時日﹐未得及時釋放的結果。雖說有些棘手事情需要靜觀一陣子再採取行動﹐然心中累積的壓力到一個程度必會反彈﹐所以今日事今日畢仍是最好的解藥。
平日就培養對情緒起伏的警覺性﹐一旦有躁鬱的跡象﹐可以立刻設法疏解﹐或是跟朋友傾吐﹐或是藉運動來提昇自己的能量﹐總之﹐越早處理越容易﹐免得越陷越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