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位精神科醫生說﹐台灣有躁鬱症(bipolar)的人也很多﹐但是很少有機構關注這一塊﹐建議我們基金會不要只針對憂鬱症﹐也要兼顧躁鬱症。
其實躁鬱症患者有躁期和鬱期﹐通常是在鬱期時才感覺失去生命的能量﹐有結束生命的念頭﹐我們基金會的宗旨是預防輕生﹐所以沒有分別躁鬱症或憂鬱症。
以非醫學的眼光來看﹐每個人的生心理多少都會有高低起伏﹐這是一種補償的機制﹐有躁就有鬱﹐有鬱也必有躁﹐只要沒有過度兩極化﹐影響到生活功能﹐就不算是疾病。古今中外﹐有許多人取得優異的成就﹐其背後帶有躁鬱症的特質。
例如華德迪斯耐就曾患有躁鬱症 - 他創造卡通人物,製作10分鐘的默片短片卡通,接著加入人聲,在發行許多正式的卡通電影(白雪公主等)後,突然陷於長期的憂鬱,對什麼都沒興趣﹐有一天有人送他一個玩具鐵道與火車, 他就築起一個鐵道把住家圍在裡面,接著製作了一個小火車及車站,逐漸地建起一個個比實物小的郵局、教堂、餐廳等,結果越做所需區域越大,只好把鄰居一個一個買下, 這就是迪斯耐樂園的由來...
從醫學的角度﹐憂鬱症是一種精神官能症﹐躁鬱症是一種非精神官能症﹐比較接近精神疾病﹐所以前者還可以求助宗教﹐尋找心靈的寄託﹐後者不適宜。
此外﹐如果精神科醫生把躁鬱症誤診斷為憂鬱症﹐只給予抗憂鬱藥﹐常會引起躁症﹐越治越糟﹐必須輔以情緒穩定劑。抗憂鬱藥須二至四星期才會出現療效﹐但副作用卻是一開始服藥就出現﹐所以患者常常抗拒服藥。
一般人不理解憂鬱症﹐總是勸導患者要有正面的思考﹐這幫助不了﹐反而會害死人。不管是憂鬱症或躁鬱症﹐除了服藥外﹐要找出患者真正內在的需求﹐予以疏導﹐轉念同時要有情緒的釋放才有用﹐唯有用自己的力量﹐加上家人的支持與協助﹐才能根治﹐不再復發。